石斑鱼属于鲈形目,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多栖息在珊瑚礁和海底碎石的缝隙中,不作远距离洄游。石斑鱼体色多变,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市面上石斑鱼被视为名贵海产。所谓名贵海产,一是数量稀少,第二就是难以捕获,第三必须肉质鲜美弹牙,富含营养。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
因为石斑鱼经常捕食鱼、虾、蟹,就会同时摄取虾、蟹所富含的虾青素,对人类来说,石斑鱼就成为了含虾青素的食物。虾青素是1938年从龙虾中首次被分离出来的一种超强的天然胞外抗氧化剂。石斑鱼也含虾青素的,石斑鱼的鱼皮胶质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的营养成分的重要物质叫二甲基砜(MSM)。石斑鱼是同时具备了二甲基砜(MSM)和虾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护肤之鱼”的称号。
石斑鱼不仅种类繁多,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商业价值,是热带、亚热带近岸岩滩和珊瑚礁渔业的重要代表。此外,在深海钓鱼活动中,石斑鱼也是受欢迎的鱼类,而由于色彩鲜艳,体态优雅,部分小型石斑鱼如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黄鳍石斑(Epinephelus flavocaeruleus)等会被养在水族馆里作为观赏鱼类。本文就为石斑鱼养殖户和消费者介绍石斑鱼种类多样性,并推荐一家石斑鱼多样性网站—http://dgd.xmu.edu.cn/search.asp,随文列举部分石斑鱼图谱,更多高清图可到网站检索。
赤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akaara] Hong Kong grouper/Red-spotted Grouper
俗称:过鱼,石斑,红过鱼,红斑
2006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为海洋十宝之一,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香港有活鱼作海鲜销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贵的。由于鱼身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红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受欢迎的食用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台湾、东海、朝鲜及日本南部、印度、菲律宾等地。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产量甚丰。过度捕捞导致该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有人工赤点石斑鱼养殖。福建沿海为5~6月为产卵盛期,香港和台湾则为4~7月。最大全长58.0 cm;常见全长 30.0 cm。
镶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amblycephalus] Banded Grouper, Bighead Grouper
俗名:黑点格子、黑点格仔、石斑、过鱼、中沟
分布于西太平洋,从安达曼海延伸到日本南部、台湾、中国大陆、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阿拉弗拉海、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斐济群岛。幼鱼在较浅的水域,躲藏在礁穴中,潮池中亦常看到。渔民常捕获幼鱼后在沿海进行箱网养殖或鱼池蓄养。成鱼游泳力强,以单独活动居多。高价值经济的食用鱼,适合各种烹调方法。
宝石石斑鱼 [Epinephelus areolatus] Areloate grouper
俗名:流氓格仔、糯米格、宝石斑鱼、过鱼、鲙、石斑
分布广泛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一带,西起红海、波斯湾、卡瓦祖鲁纳托(南非),东达斐济,北到日本,南至阿拉佛拉海域及北澳大利亚。近些年也有记载在汤加(南太平洋岛国)发现该品种,但在密克罗尼西亚(西太平洋岛群),玻里尼西亚(中太平洋的岛群)和西印度洋的岛屿似乎没有其踪迹。我国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岛均有分布。
褐石斑鱼 [Epinephelus bruneus] Longtooth grouper
俗名:土鱠、土沟龙、假油斑
褐石斑鱼分布区域狭窄,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北至韩国、日本(范围可北至舳仓岛)、南至中国(香港、海南岛以及台湾沿岸)。最大体长: 128 cm,一般体长: 60.0 cm,最大体重: 33.0 kg。是具经济性之食用鱼,亦可人工养殖。可以清蒸方式食用。褐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类似,为冷暖水性(适应水温5-32℃)礁栖鱼类,由于人工繁育尚未取得成功,目前鱼苗主要来源于野生捕捞,因此养殖产量不高。
网纹石斑鱼 [Epinephelus chlorostigma] Brownspotted grouper
俗名:密点石斑鱼
位于印度太平洋海域,西部从红海到夸祖鲁-纳塔尔(南非),向东(包括马达加斯加)延伸至西太平洋,向北延伸至日本,向南延伸至新喀里多尼亚。最大体长80cm。我国产于我国南海诸岛、海南岛、台湾、广东沿海等地。
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 Orange-spotted grouper
俗名:红花、红点虎麻、红斑、青斑
斜带石斑鱼主要分布于红海,最远可南至德班(南非),东至帕劳群岛和斐济群岛,北至琉球群岛(日本),向南又可抵达阿拉弗拉海,向北到澳大利亚。近两三年取代点带石斑鱼成为台湾、广东、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体色艳丽,市场价格高且稳定,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已经成为石斑鱼中的佼佼者。最大体长:120cm,最大体重:15.0kg,最大年龄: 22 年。
[Epinephelus corallicola]珊瑚石斑鱼Coral grouper
俗名:黑驳石斑鱼
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发现于泰国、香港以及台湾。向东延伸至所罗门与马里亚纳群岛,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圣诞岛、密克罗尼西亚、巴布拉新几内亚以及帕劳,向南延伸至澳大利亚北部。最大全长49.0cm
鞍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Queensland groper
俗名:宽额鲈,龙趸,龙胆石斑鱼、过鱼、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
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故也被称为“斑王”。鞍带石斑鱼被认为是澳洲昆士兰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台湾东北部海域有分布。鞍带石斑鱼为大型石斑鱼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食用价值高,是具良好养殖前景的优质石斑鱼类。近几年,中国的广东、福建、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相继开展鞍带石斑鱼人工养殖,并取得良好的养殖效益。标准体长145~1310mm,最大全长270cm,常见全长190cm 。
纵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Striped grouper
俗名:宽斑鮨、宽带石斑鱼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从红海、波斯湾一带,延伸至澳大利亚西北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幼鱼呈灰紫色或棕灰色,沿腹侧渐变呈白色;覆盖两条黑色边缘的白色纵带,上方纵带从眼眶上部延伸至背鳍后部,下方纵带从眼眶下部延伸至尾鳍下部;背鳍与尾鳍覆盖黑色斑点和条带;成鱼白色纵带消失,其深色边缘分裂为短线与斑点;较大成鱼的头部与体部均呈灰色。最大体长157 cm SL ;常见全长70.0 cm TL;最大体重: 58.6 kg
花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maculatus] Highfin Grouper
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恒春等海域,栖息深度2-100米,体长可达60.5公分,稚鱼生活在水浅的珊瑚碎石区,成鱼生活在临海礁石、珊瑚礁,属肉食性,以甲壳类、鱼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观赏鱼,有雪卡鱼毒的报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南亚。
点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malabaricus] Malabar grouper
俗名:似鲑石斑鱼、玛拉巴石斑鱼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红海、非洲东部延伸至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斯里兰卡再到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以及日本北部。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最大全长150 cm ;常见全长100 cm;最大报道体重150 kg。点带石斑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是我们具有较高经济性价值的食用鱼,为台湾西南部的重要养殖鱼之一。
主办单位:嘉定区农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881号6号楼309室 电话:021-59991122 RSS订阅
沪ICP备07006642